小孩反复发烧是什么原因
衡阳新闻网讯 通讯员曹姣雄报道 谁言寸草心,报得三春晖。8月2日的晨光刚漫过梅新村的瓦檐,五里牌街道的巷道里便响起细碎的脚步声。段君霞、刘单、刘诗语、李芬四位志愿者提着菜篮,篮中青菜带露、鲜肉裹香,正往9组小莹家赶——这篮食材里,装着给孩子做顿热饭的简单心愿,也藏着对孤弱心灵的温柔惦念。
小莹家的老屋爬满藤蔓,木门推开时,她正蹲在灶台边数柴火。见到志愿者,孩子猛地站起,衣角沾着的灶灰簌簌落下,像怕惊扰了这份突如其来的热闹。“来,帮阿姨择菜呀。”段君霞拉过她的小手,掌心的薄茧蹭过孩子细嫩的皮肤,小莹怯生生地嗯了一声,指尖捏住豆角的筋,慢慢抽扯。
厨房很快腾起烟火。李芬洗菜的水声、刘单切肉的笃笃声、刘诗语掌勺的滋啦声,混着灶膛里柴火的噼啪声,在狭小的空间里织成网。小莹起初站在门边看,后来被段君霞塞进一把小勺子,让她搅和饺子馅。“要顺时针转哦,这样才匀。”孩子低着头,认真地转着勺子,馅里的香油溅到鼻尖,她也没察觉。
当八道菜摆上褪色的木桌——红烧肉泛着琥珀光,番茄炒蛋淌着金红汁,清炒时蔬带着翡翠色,蒸南瓜凝着蜜样甜——小莹的眼睛忽然亮了,像被晨露洗过的星子。她悄悄抬眼,飞快扫过每一盘菜,又低下头,指尖在桌布的破洞上轻轻摩挲,直到刘诗语把筷子递到她手里,才听见她小声说:“从没见过这么多菜。”
饭后的案板没歇着,志愿者们又擀起饺皮。面粉飞扬间,刘诗语教小莹捏花边,孩子的小手总不听使唤,包出的饺子歪歪扭扭,却被李芬宝贝似的摆在盘里:“这是小莹包的,要单独冻起来。”一个个胖乎乎的饺子挤在盘中,放进冰箱时,冰霜慢慢裹住它们,像给这份暖意盖上了透明的印章。
小莹扒着碗沿,慢慢说起家里的事。五岁那年父母离婚的画面,在她记忆里是模糊的碎片:妈妈拖着行李箱走出巷口,爸爸蹲在门槛上抽烟,烟头落了一地。“后来收到过一次糖,妈妈寄的,之后就没有了。”她的声音很轻,像怕被风刮走,“去年听隔壁奶奶说,她在外地生了小弟弟。”
提到父亲,小莹的筷子停在半空。“那天他喝了好多酒,屋里都是酒味。”孩子低下头,长发遮住半张脸,“桌上有个药瓶,我拉他手,他说‘莹莹乖,爸爸撑不住了’。”志愿者们没再问,只是默默给她碗里添了个刚出锅的饺子。热气漫上来,混着红烧肉的香,突然就多了些说不出的酸涩。
离开时,冰箱里的饺子已经冻得结实,像一排排安静的守护。小莹站在门口,手里攥着刘单给的向日葵发卡,塑料花瓣在阳光下闪着亮。“饿了就自己煮,水开了下饺子,浮起来就熟了。”段君霞反复叮嘱,孩子点点头,忽然跑回屋,拿来一张画:纸上画着四个大人围着一个小孩,桌上画满圆圈,像极了今天的饺子。
“些小吾曹州县吏,一枝一叶总关情。”志愿者的身影消失在巷口时,朝阳已漫过老屋的脊顶。他们带来的或许只是一顿饭、几盘饺子,但在小莹的世界里,这烟火气里藏着的,是“被人记挂”的安稳,是“有人撑腰”的勇气。
这世间,总有孩子要独自穿过长夜,而那些提着菜篮走进他们生活的人,就像在寒夜里点起的一盏小灯。不必求照亮远方,只愿这点暖能慢慢渗进日子——让冰箱里的饺子在清晨飘出香气,让孩子知道,这人间纵有苦涩,也总有人为她煮一碗热饭,撑一片晴天。